《沧浪之水》读书笔记

随波逐流

Posted by KevinZhang on March 22, 2021

在宁向东老师推荐下,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沧浪之水》,这本书是让人能够忘记睡眠的,我阅读了夜里三点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真实而深刻,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冲击不亚于《人类简史》,值得再读几遍。目前我的能力尚不能总结本书的精华和梗概,从书中摘抄一些话语和总结对本书做个概览。

《沧浪之水》梗概

本书讲述了九十年代,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从一名无职无权、空怀壮志的公务员,在现实生活的犀利打击下否定了自己过去的为人处世态度,之后时来运转、大展宏图的经历。作者用犀利的笔触和生动的故事,赤裸裸地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迫于生活的无奈选择了 “随波逐流”的“精神堕落”过程,展现了“现实”的残酷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

主人公池大为是一名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有很多理想主义的特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性格内敛、低调、自尊心强,为人真诚、坦率、拥有强烈的道德良知和责任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相信公平、良心、正义;有理想追求,在乎价值和意义重于生活本身,淡泊名利。在那个年代,研究生毕业的他在职场本有很高的起点,却因坚持自己的真性情和做人原则被贬到边缘岗位。虽然面对周围舆论的压力、看到其他人的光鲜生活时他也会痛苦,但还是忍耐住了清贫和冷落,保持着对物质的低欲望,不与他人攀比,日子倒也过得心安。然而,当他拥有了小家庭尤其是孩子之后,人生从此有了软肋,金钱和权力的作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涌现!对孩子深沉的爱、不能给予孩子平均线以上生活的愧疚感以及小家庭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让池大为的内心不断受到重击,最终他决定忍痛放弃自己的坚持,放下身段去“换一种活法”。本就悟性极高又踏实勤奋的他开始在波云诡谲里官场摸爬滚打、步步为营,四十多岁就成为了一名成熟、能干、前途无量的卫生厅厅长,作为权力拥有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体验。

对于作者描绘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深有同感。同样是研究生毕业,同样深受传统价值观影响,同样在体制内工作,我跟池大为的性格很是相似,只是比池大为的刚直不阿多了一些女性的温和宽容,很理解前期的他为什么放不下内心的 “清高”,为什么对他来说坚持做人原则比升官发财、找对象更重要。毕业一年多以来,我在工作中也经历了不少不可奈何,所以对于池大为面对现实打击时的痛苦挣扎我感同身受。全书的后半段给我的震撼更大:池大为结婚生子之后,作为男人要承担起主要养家责任,再不改变就很难在体制内生存发展,没有资格再任性、再清高下去了,只得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选择了另一条自己原本看不上的人生道路——向现实妥协。他是怀着多么痛苦悲壮的心情“杀死”了过去的自己啊!人活一世,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那些清醒的、善于内省的、思考着的人,注定要经历更多的痛苦。

感想

我们的顶层制度和历史上的集权传统决定了领导、大人物拥有极大的权威,以及人情世故十分重要,在官场体现得最为明显,所以公务员想要生存发展就不得不服从圈子里崇尚权力、虚与委蛇的“游戏规则”。行业内得遵守一些形式主义、职场潜规则,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格格不入的奇葩。当然,这些随着社会法制的完善、规则意识的普及正在慢慢好转,尤其在大城市,对职场人实干能力的要求常常胜过人情关系,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在不断提高。我们的“理想”状态是消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每个人能都善良、真实、坦诚地做人、做事、说话;所有单位的领导不虚荣,下属不虚伪;社会的所有规则都不偏不倚、公开透明、严格执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这个终极目标也许永远也达不到,但只要大家都明白正确的方向在哪儿,一代代人走在前进的路上,未来总还是有希望。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可能,真正的理想主义,就是看清现实之后依然相信生活,并始终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努力。

记得山世光老师曾在入职培训时也说过,当前的科研体制确实有不公平,我们现在只能适应他,等到有能力时改变他,不过可以看到现在科研体制明显进展,是的我们的时代在进步。

经典语句摘抄

这个世界向人们昭示的幸福是虚假的,商人们把大家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真正的幸福是爱智慧,真正的价值是经历有省察的人生。

市场只承认眼前的利益,不承认万古千秋,这就摧毁了全部的神圣感。

展开着的市场不承认理想主义英雄主义。

古代的读书人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今天却只面对各自的那渺小可怜的一隅,他们与世界的关系已经被一种难以描述的力量斩断。

社会的默契已经形成,在份上的人是碰不得的,他们是如此的结构严谨同心协力,有如此强强韧,不是谁想撼动就能撼动的。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天地不限人,人自限于天地。

想硬着那口气甚至还要挑战,又想从中得到一切,那不合逻辑。大丈夫以屈求伸,伸着的人,谁不是屈过来的?屈就是蓄势,不蓄势能有力?把自己看得太金贵就金贵不起来,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不把自己看成什么,才可能成为一点什么。一开始就把自己看成什么,那到头来什么也不是,这也是生活的辩证法。屈原、礼拜,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他们是几百年一遇的天才,才没被浪花淘去,淘去的就不知几何了。

世上的事,天下宇宙也好,千秋万代也好,说完了还是要回到自我人生这个小小的几点上来,这才是真的。人只活这一辈子。站在自己的立场看世界,还是站在世界的立场看自己?如果选择后者,视野就从世界缩小到了自己。如果拒绝了这点渺小,就拒绝了整个人生。

那些从不思索的人也这么活着,还活得好一些。思索着,这是我的骄傲,也是我的劫难。

人有偏见,人永远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所以人从来不讲道理,因为他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讲道理。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么写写是很有诗意的,真落地成了泥,谁会来闻?没人闻,香也是不香。

人活着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要靠权和钱这两个俗物啊!世上的事你看得越是清楚,就越是无可奈何。

我意识到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比堂吉诃德还不如。堂先生把滑稽当神圣是没有意识到失去了历史的依据,不合潮流,而我意识到了却还是不合潮流,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不合潮流。潮流不是从天上凭空流下来的,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历史的依据,一个人不可能凭着匹夫之勇去对抗这种必然性,这是宿命。

人不是猪狗,人需要到自我生存之外去寻找活着的依据。而今天,当人们把自己当做意义之源,他就切断了自己通向无限世界的可能性。醒着的人,舍弃了道义人格和良知,顺从了可亲可近可悲可鄙的现实主义。

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选定一个目标并把它视为神圣,以此来逃避空虚,逃避无聊,逃避意义的真空,而意义的真空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两个俗物的妙处:它们可以带来无限的目标,这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目标是虚拟的,但成就感带来的充实是真实的。

尊严是靠权力撑起来的,而不是别人真对你有多么崇拜。权力没有了尊严就在瞬间破灭。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参与的感觉,有意义的感觉,承担了点什么的感觉。

(省委书记接见后)一种令人窒息的冲动扼住了我,我一时喘不过气其来。似乎死亡正在临近。这是一种处于巅峰的神圣体验,比起这种体验,其他的幸福都跟烂布条差不多。……我体验到了那种作为中心人物的感受,那种安排一切掌握一切的感觉。在这种巅峰体验中我更加理解了人,理解了人生,也更加理解了历史。

按说每个朝代知识分子都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道德堤坝,可今天这个堤坝已经倒了。连他们都在按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操作人生,成为操作主义者。